思茅市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最近在2007年第9期《同舟共济》上撰文指出,我国统计在案的小额贷款有110个,没有记录的可能还有200个。
其实,经验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私有化鼓吹者们主张让非公资本加盟投资国有企业,是要让非公资本的所有者来控制他投资了的原国有企业,作他投资了的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差的送,好的卖,实行非公有化一步到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也在起着将国有企业变成冰棍和烂苹果的作用,它们使现存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恶劣,继续不断亏损,但是这些因素中没有一个产生于国有企业的公有性质,有一些因素反而是由私有化的经济政策导向造成的。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口讲发展是硬道理,却将私有化的企业改制当成了自己的中心工作。按中国民营企业的倒闭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存在的那些国有企业中应当有90%已经因为无法扭亏为盈而倒闭,它们当时还存在只是因为在那之前基本不关闭国有企业。而那些在中国鼓吹私有化的人宣扬这种论调,则是为以全面私有化消灭国有企业作舆论准备。白重恩等人认为这17126家企业中有1630家企业填报的实收资本数据可能有错误,因而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剔除了这些企业。
这种错误的经济政策表现于在20多年中一贯对国有企业竭泽而渔,而这种对国有企业竭泽而渔的政策,又集中体现在超比例地向国有企业收税上。在剩下的15496个1998年的国有企业中,有12630家(占81.5%)企业直到2003年都一直保持着百分之百的国有资本,而其它的2866家企业则在此期间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私有化改制。散户只有市面上的流言,或者二手、三手消息,不仅对市场的信息效率毫无贡献,反而增加了市场噪音,并且因为后知后觉,经常沦为接盘手,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窘境。
每个人都必须依赖他人的专长,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获得自己不生产但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研究一家公司的成本为5万元,10家就是50万元,假设20%的投资收益,至少需要250万元的投资量,投资收益才足以弥补研究成本,研究才是有利可图的活动。,不知谁高喊一声,锣鼓声又起,众人抬着自炼的铁,欢欢喜喜报功去了。道德风险的根源是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家里的孩子踢球打破人家的玻璃,如果父母不去教育惩戒,简单地赔偿邻居的损失了事,可以预见,下次足球将会落到邻居的饭桌上。
尽管赚钱时从来不说和谁分享,一旦赔钱却要政府负责,骂娘还算克制,动辄以上街、跳楼相威胁如果泡沫的崩溃是必然的,那么,对泡沫的救赎从现在就要开始。
当钱具有了信心 在中国股市挣扎在熊市泥潭的时候,一些懵懂的股评家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蛊惑就是:市场不缺钱,只缺信心。从 2005年年中到现在的两年之内,中国资本市场天翻地覆,让人恍若隔世。这些问题,迟早会反应在整个经济体中,并传到给资本市场,或者,泡沫崩溃本身就会成为所有这些严重问题并发的导火线。虽然那个时候的中国股市既缺钱,又缺信心。
一首非常流行的改编歌曲将投资者的信心渲染得淋漓尽致:死了都不卖。不是他们不想动员,而是他们知道,在股改之后他们已经无需动员。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股权分置改革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它却是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迈出的一步。进入专题: 经济评论 。
所谓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升值,是那些以人民币保有的资产相对于其他货币保有的资产的升值,是中国本身的升值,这其实是中国崛起的另外一种说法。虽然中国还维持着名义上的金融封闭,但贸易项下的各种灰色通道以及QFII早已使这种封闭名存实亡。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不能不说是东亚各经济体中的一个相当刺眼的异数。大致可以判断:今天这个牛市是对中国经济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重新定位的一种反映。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这次牛市来源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可见,对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预期并不是这一次牛市的主因。中国与日本、台湾等东亚经济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泡沫开始腾升的时候,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罕见的贫富悬殊。具讽刺的是,市场情绪常常是那些老练的资金管理者们非常重视的因素。也是一些中国股市的顽固空头们转变态度的关键理由。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最能够贴切表达这种想象力的一个短语是:升值不息,牛市不止。
而反观台湾、日本等经济体,彼时却是公平分配方面的模范生。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与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相互关联、相互叠加,构成了中国牛市的充沛的货币基础。
这种形象由外而内,逐渐成为中国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意识。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更加清晰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图景。
也正是这一小步,重建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最基础的信任。事实上,在这一轮牛市中,一个最为耀眼的概念的就是所谓中国制造。
不管这种信心是否盲目,但它却是牛市实实在在的基础。不幸的是,在中国,这个阶层庞大且脆弱。但这句话本身还是相当有智慧的。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更加精确的说法是:升值不息,泡沫不止。
与中国崛起这种主流意识相联系并从这种意识中演化出的另外一个观念,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这一次牛市。换句话说,中国股市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股市,而是属于世界的股市,正在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有趣的是,流动性过剩并不仅仅是中国所独有,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除了那些及其顽强和纯粹的价值投资者(这种人及极其罕见),任何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可能都无法回避信心——这个每天都在影响市场的因素。
而股改仅仅为牛市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在投资者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种基本的信任。股改不是投资者重建信心的全部理由,但却是一条必不可少的理由。
这就是投资者耳熟能详的所谓信心,或者说所谓的市场情绪。在全球金融体制越来越开放、金融效率越来越高的今天,泛滥的流动性可以在瞬间涌入任何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资本市场。在这里,我没有在贬义上使用泡沫一词,在我的理解中,泡沫几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现象,区别只在于泡沫的来由,泡沫的程度,以及经济体承受泡沫的能力。一句话,股改使投资者与大股东的利益更趋于一致和协调。
信心这种东西由于无法精确度量,一贯以科学和数量化为标榜的经济学家对此颇为不屑。这两年,在关于股市的许多私下交谈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句感叹。
任何东西都有来由,乐观的预期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可以催生投资者几近爆棚的乐观?完全洞悉投资者信心膨胀的原因是非常困难的,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可以为我们解释这种集体心理的发生机制提供帮助。然而,趁牛市还未露出它另外一幅脸面的时候,仔细端详一下这头一路狂奔的疯牛,应该是非常值得的。
这种观念植入在徐工案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而这些行业正是在新的全球分工中,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